關注微信
小程序

《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隱藏著農機未來最大的機會!

作者:牛家通 本站發布時間:2025年04月23日 收藏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企業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是環境孕育的果實,所以企業必須對環境的變化保持高度的敏感。

  近期鄉村振興、農業強國等相關的消息層出不窮,農機類政策也密集出臺,如電動拖拉機的補貼政策、《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發布、《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等,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專題討論農機高質量發展等。

  對政策高度敏感者已經嗅到了機會和商機,開始謀劃和布局,然而真正重磅的消息,和對農業及農機行業會產生重大且決定性作用的當屬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農業強國規劃》)

  一、重要性解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

  首先是出臺的時機。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看,這項規劃醞釀了很長時間,應該是2024年要出臺,之所以近期出臺,大家不妨琢磨一下近期的國際形勢變化。

  特朗普上臺之后,從各方位全面立體的打壓和限制中國發展,對中國各產業進行精準打擊,包括農業、畜牧業和相關的上下游產業。

  面對外圍環境的惡化,中國必須用內部的確定性來對抗外部的不確定性,農業是國家的基石和社會的穩定器,農穩國安,所以在這個時刻包括《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在內的一大批涉農政策、制度、項目等密集出臺,一方面表現出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農業作為社會的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國難思良將”,作為國家經濟和社會駐石的農業,往往在國際局勢不穩定或遇到重大自然災害等情況下其重要性會凸顯。

  其二是發布的主體。以往的一系列規劃、制度和規定,大多是以財政部、工信部、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國辦等單獨的部委或兩三個部委聯合下發,甚至是農業農村部辦公室等。

  但《農業強國規劃》不一樣,它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這是國家最高級別的管理機構出臺的規劃,也就是說是國家級別的戰略規劃,其重要性、權威性不言而喻。

  其三是時間有效性。2024-2035,年頭上是12年,時間跨度是11年,也就是這是一個10年期的中長期規劃,時效性也是10年,要知道中國三農政策走向、農業農村的發展趨勢、未來農業農村的商機,幾乎都可以在《農業強國規劃》里找到根,未來一系列新的涉農的政策、制度安排、財政預算、項目等源頭都會在《農業強國規劃》,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研討這一政策。

  二、《農業強國規劃》——政策性機遇解讀

  《農業強國規劃》要求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

  根據這些總綱要求,接下來列出了8大要求和25項措施,沿著這個脈絡和主線,就可以尋找到形勢、政策給予農機行業的政策性機遇。

  (一)“以糧為綱”——總量、數量型農業引來規模化、可持續需求

  煌煌5000年的中華農耕文明,就是緊緊圍繞著土地所有權和糧食生產展開的,歷史上絕大部分大事都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國家農業強國戰略、鄉村振興也是圍繞著這兩個因素展開的,只是國家和集體所有制的土地所有權不容置疑,所以國家近幾年出臺的一系列涉及的規劃、政策以及《農業強國規劃》,其實內核只有一個:“以糧為綱”。如果看不懂這一點,不知道國家農業政策的內核,那么你看到的都只是細枝末節。

  “以糧為綱”農業政策核心:其一是關注主糧作物,尤其是口糧作物的生產,從重要性排名,一定是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其中前兩者是口糧作物,國家會有托底保護價,保證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其二是保證產量和總量,產量就是主要糧食作物的畝產量,方向是不斷地挖掘農田潛力,不斷提高畝產量水平,另外就是總量,也就是要保持科學合理的一個安全總量,以保障中國人的飯碗揣在自己的手里。

  相關的要求在《農業強國規劃》里都能找到:

  主糧和口糧優先發展:穩定水稻、小麥生產,促進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

  單產提升要求: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糧食產量目標: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產保供能力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

  農機企業的機會解讀:

  未來10年,國內農機需求的主航道仍然是大田作物,也就是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麥,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口糧作物,關系到民生社稷和真正的吃飯問題,總種植面積不會減少,總產量只會增加,而《農業強國規劃》看不到玉米相關的元素,可見口糧作物的重要性。

  1、大田作物的農機需求特點:以拖拉機、耕播機械、聯合收獲機、糧食收儲加工機械為主,且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仍然是最有價值的農機品類。

  2、大田作物農機行走速度和作業效率是競爭的核心要素。大田作物追求的是規模化收益,所以今后農機企業需要研發更大馬力,更高作業效率的農機,這是需求的底層邏輯,也是需求的主流方向,也是需求主航道,未來的機會就隱藏在這個邏輯中。

  (二)耕地保護和建設——數量保障和質量提升雙機遇

  土地是孕育作物生命的源,是糧食增產的命根子!

  要生產足夠多的糧食,“四良”——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其中良田最關鍵,他是1,有了良田作為基礎,其他的“三良”才會有意義。

  農業要發展,糧食要增產,首先要保證要有足夠的耕地面積,尤其是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增加產量的最根本的保證就是足夠大的種植面積,沒有足夠的種植面積,只靠提高單在14億人口大國的中國,糧食安全是無法得到保障的,《農業強國規劃》比以往任何一個政府層面的規劃都更明確國家糧食面積要求。

  《農業強國規劃》關于耕地,有兩個層面的要求:其一是保證有足夠多的面積,其二是提高耕地質量。

  關于耕地面積的要求: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守牢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

  此外,中國還有增加耕地面積的潛力,在不能開荒毀林的大背景下,要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推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因為中國還有5億多畝的鹽堿地和鹽堿化的灘涂地,潛力很大。

  關于提高耕地質量的要求:最值得關注的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這是本世紀以來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下的決心最大,投入資源最多的一項政策,2022年已經建成了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政策。

  新的規劃要求: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推動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和退化耕地治理。加強現代化灌區建設改造,健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農機企業的機會解讀:

  1、總量需求的保證:國家再次明確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這是農機需求的基本盤,足夠大的耕地才會產生足夠多的需求,中國每年4500億的農機總產值,背后就是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

  15.46億畝基本農田,按1000畝/臺配置拖拉機,就得需要至少150萬臺拖拉機同時工作,如果是平均500畝/臺配置拖拉機,就得需要300萬臺拖拉機,年更新率10%,就是30萬臺的需求,事實上國內拖拉機也是這種需求求水平。

  2、需求升級的價值:農機需求分為基本需求和結構化需求,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結構化的需求,也是結構化的機會,并且將是很長時間的可持續的需求。

  高標準農田建成之后對國內農機需求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創造了新需求:原來根本無法使用農機,對農機沒有需求的丘陵山區和溝溝坎坎,現在建成為高標準農田,就產生了新需求;另一方面是需求升級,原來只能用微耕機手扶拖拉機的地方,現在能用上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這促進了大功率高效率高價值農機產業發展。

  2023年、2024年,在拖拉機整體需求下降的情況下,100馬力及以上大型輪式拖拉機的需求在增加,占比在提高,這種變化背后就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功勞,土地條件改善后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化。

  3、農業基建帶來的長遠影響。城市要發展,就得修建四通八達的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里程數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成正比。

  農業要發展也要搞基建,而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當于修農業的高速公路,修得越多越好,農業的發展速度越快,帶來的是對農機的總量需求的增加和結構的變化,今后在農業的高速公路上,會跑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端的農機,帶來的需求總量和質量的雙重變化。

  (三)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樣化、細分市場機會

  前文說過,目前農業大戰略是“以糧為綱”,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口糧安全是重中之重,由此帶來的是數量型、總量型農業,尤其是主糧作物的產量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但是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要求,還要供給足夠的肉奶蛋白質等食物,所以國家的農業產業政策還要兼顧除主糧作物之外的經濟類作物、畜牧養殖業等產業和行業發展,這就說到了大食物觀之下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農業強國規劃》: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木本糧油。發展優質節水高產飼草生產。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規范發展近海捕撈和遠洋漁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建設標準規范、裝備先進、產出高效的現代種養設施,發展農業工廠等新形態。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壯大食用菌產業,推進合成生物產業化。

  農機企業的機會解讀:

  1、主糧作物農機是主航道,這是毋須質疑的,但是主航道競爭也很激烈,且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遵循規模經濟效應,適合于有規模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小企業機會不大。

  3、除了主糧農機這道“主菜”,其實國內的農機“配菜”還很多,這就是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之下的細分市場的需求,建議接下來企業要關注的幾個點:木本油料類農機,如茶樹油類采收和榨取設備;陸基和設施漁業設備和整體解決方案;設施農業設備,涉及智能化解決方案和設施農業的硬件,如大棚電動拖拉機等。

  三、專題解讀——“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

  《農業強國規劃》里對農業裝備(農機)有一個專題的內容,在這里單獨拉出來分析。

  內容如下:加強大型高端智能農機、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等農機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發應用,加快實現國產農機裝備全面支撐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打造重要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建立上下游穩定配套、工程電子等領域相關企業協同參與的產業格局。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推動農機裝備研發制造、熟化定型、推廣應用銜接貫通,實現種養加全鏈條高性能農機裝備應用全覆蓋。

  農機企業的機會解讀:

  1、“一大一小”兩頭機會。可以直觀地說,國內今后10年時間,農機行業的主要機會點就在于“一大一小”兩頭,而中間的地帶機會不多,“一大一小”兩個方向中,機會的特點又有區別,其中“一大”指的是大型、高端、智能化的農機,機會在于政策和市場兩種力量,而“一小”更多的是政策的強力推動,兩者機會孰大孰小明眼人一目了然。

  2、需求升級和更新需求。2015年國內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存量階段面求以更新為主,更新需求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老舊農機,而國家的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政策可以加快老舊農機的退出,為更高農機留出市場空間,這是有形大手創造出的需求,在存量市場,企業應該將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政策和企業新產品推廣、以舊換新政策綜合使用,以實現效果最大化。

  3、全程全面全域保障能力。農機行業“馬太效應”在凸顯,企業之間已經進入了比較實力的階段,企業是全方位、全領域的競爭,濰柴雷沃、一拖等大型企業集團正在構建“種養加全鏈條高性能農機裝備應用全覆蓋”的競爭實力,對于小企業,一方面是要超常規發展,保證能留在牌桌上,另一方面要進入細分市場,打造自己差異化競爭實力,以便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市場考驗。

  結語:總之,《農業強國規劃》為農機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主糧作物的規模化需求,到耕地保護與建設帶來的升級需求,再到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催生的細分市場,以及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的明確指引,農機企業面臨著廣闊的藍海。企業應緊跟政策導向,敏銳捕捉市場需求,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性能與智能化水平,積極布局“一大一小”市場,同時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構建產業集群。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共同推動我國農機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在新時代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書寫輝煌篇章。

分享到:
新聞來源地址: http://www.4000452123.com/
  • 暫無評論
加載更多
久久免费视频精品,欧美A级毛欧美一级在线观看,欧美亚洲自拍日韩在线,久久精品综合涩
日本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字幕中文 | 色一情一乱一交一区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色区 | 中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